天津众艺雕塑

唐代雕塑在我国雕塑史上五大特点

2024-06-11 11:36 浏览

    唐代在雕塑史上可书之事,一是唐太宗时不但有佛道教,景教也于此时传入。《大唐西域记》载玄奘印度归来后,带来印度七佛像,是佛教造像的标准,对敦煌壁画也有影响。

    二是《历代名画记》载有韩伯通为高宗塑真容。另有吴智敏、宋法智两名匠皆擅肖像。

    三是武后之世,在美术上尤倡佛像雕刻,不遗余力,造像精品犹多。如龙门天龙山诸石室及长安寺院中的造像,十分精美。西安则是唐造像极多的都城,z古造像有贞观十三年(639)马周造像,宝庆寺有浅刻,有菩萨、比丘等造像,是初唐时期雕刻的代表作品。长安香积寺塔原有天王像z为杰构。

    四是高宗及武后年间的龙门作品,龙门诸像中z壮丽的是奉先寺的佛像,纵横12丈,上下140尺,“七百余载……唯此为z”。此外有山东云门山及神通寺窟崖造像、四川广元县千佛崖、敦煌千佛岩造像及泥塑像等。

    五是玄宗之世,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,道子之画、惠之之塑,都是精品。梁思成认为玄宗之世佛像与之前不同,之前是弥勒佛、释迦牟尼佛较多,玄宗之时,创作以十一面观音、千手观音居多,造像姿势上也有变化,不再正面直立,出现行动之姿势、自由之情感。晚唐后则雕塑遗物较少。

    宋代观音像姿态日益秀丽,变成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。佛教雕塑到了宋代明显转化为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。有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大足石窟136窟八菩萨像、129窟数珠观音,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等。元代兴起一种新的佛教造像形式——“梵式”造像。《元代画塑记》中,曾把佛、道像和金刚、神鬼、罗汉、圣僧像列于画工十三科之先。元代对于佛、道雕塑造像虽然很重视,但佛教的龛窟造像到元代已接近尾声。世俗化特征在明代的佛像雕塑中更加显著。罗汉像占据此时佛像造像z重要地位。清代寺庙中的佛道教造像总体来说不具备秦汉、盛唐的气韵,富于装饰性和世俗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