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众艺雕塑

大同云冈石窟-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次大放光彩

2024-06-11 11:09 浏览

    中国雕塑史第一次大放光彩是大同云冈石窟的建造。“开窟五所,镌佛像各一,高者七十尺,次六十尺,雕饰奇伟,冠于万代”。云冈石窟的雕刻,源头在印度,但引入中国后融合了汉民族的传统样式,规模大,技艺精。具体而言,云冈佛像可分两派,即印度派(南派)和中国派(北派)。南派袈裟随身皱褶细密,北派富于力量,衣褶平柔而直垂。面貌上南派平板无精神,北派以筒形之面与发冠,细弯之眉目显示庄严慈悲之精神,富有精神美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开始龙门石窟之凿造。至隋唐龛窟造像无数,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大渊薮。除佛教塑像外,元魏道教盛行,遗留有不少道教像,风格与佛像类似。北齐北周之雕刻,是元魏与隋唐的过渡期,风格上也追求折中。另外,在山东神通寺、龙门莲花洞、巩县石窟寺都有摩崖造像。北周造像以陕西为多。美国波士顿所藏观音像尤为精致。观音菩萨立于莲花上,四狮子蹲守四隅拱卫。菩萨左手执莲蓬,右手下垂,持物已毁。衣褶流畅,肩披袈裟自两旁垂下。神情柔中带刚,艺术价值甚高。

    隋代是中国宗教雕刻的黄金时代。品类杂,精品多,石窟雕刻也多。如云门山佛像,雕工成熟,“可称隋代z精作品”。佛像在摩崖上作龛供养,加上自然界的日光阴影,更增其美。此外铸铜术在隋代也十分兴盛。在西安有开皇十三年造像,保存较好。总而言之,隋代雕塑更为立体,更加注重物体本身的自然形态,同时又谨守传统程式。